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近年来,我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深化“1650”产业体系建设,依靠创新驱动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024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长8.9%、数字产品核心制造业增长11.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长9.5%。但调查发现,科技转化效率不高、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科技领军人才不足、对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支撑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和融合还需加强,一些束缚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建设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引领、以3大省实验室为基础、以10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为骨干、以N家工程技术创新平台为桥梁的“1+3+1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深化重大科技任务“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完善全链条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和创新转化载体。完善科技金融体制,统筹运用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采取“长周期”考核法,带动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二是推进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培育激励机制。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对不同类型科研活动实行分类评价制度。将高价值专利产出、产学研合作成果等纳入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考核体系,淡化论文数量要求,支持“揭榜挂帅”攻关人才直接申报高级职称。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股权激励机制,加大激励力度。深化职称和人才保障制度改革,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赋予各类人才技术路线决定权、科研经费支配权和服务资源调度权。对高水平人才提供特殊支持、特殊通道。构建人才、项目、产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完善产教研融合机制。推进教育改革与产业创新融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围绕“10+X”未来创新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急需紧缺的学科专业,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加快大文科、大理科、大工科的建设步伐。建立健全高校企业人才共享交流机制,大力推进“双落户”制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企业家共同参与科研规划、成果论证、学生培养等相关工作,共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以现代产业学院形式改革培养方式,发展现代学徒制、双元制,针对产业需求培养专业型人才,组建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具有江苏特色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四是优化财政科技投入,健全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机制。着力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加强科技任务和经费统筹。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投入力度,支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项目、资金、基地、人才等创新资源统筹,强化绩效管理,着力提升科技资金使用效果。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健全算力、数据等新型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机制,加快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建设,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实施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培育数据产业经营主体,构建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中国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15楼 | 邮编:210024 | E-mail:jsmgtg@jsmg.cn | 苏ICP备09014637号 | 建议分辨率1920*1080
© Copyright 2004 - 2025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南京梦起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您是本站第 1829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