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11-05-17 ]
点击:[ 5179 ]
民革江苏省委员会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来拉动,内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始终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当前制约内需消费的因素主要有:
一、居民收入偏低,无力消费
根据我省统计年鉴劳动报酬在我省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50%下降至2007年的37.3%,远低于美国56%的水平。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直接造成了居民即期消费下降。较低的居民收入中,收入分配差距又过大。2009年,江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收入户(10%)和最低收入户(10%)相差倍数由1990年的2.85:1上升至9.08:1。2009年江苏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为80.5%,最高收入户为52.4%,说明低收入人群有较强的消费欲望但缺少必要的消费能力。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不敢消费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存钱养老、存钱买房、存钱支付医疗教育费用,因而居民储蓄持续攀高。2001年以来,全省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均保持两位数增幅,2009年达到20.1%。不断增长的储蓄额虽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但也制约着消费需求增长。
三、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消费需求实现困难
全国13亿人口,7.3亿在农村,但他们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相对于城市,农村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但是许多企业把生产的着眼点定位于城市居民,对广阔的农村市场却研究不够,使许多产品生产脱离了农村实际,也就等于放弃了农村市场。从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看,需求的重点转移:从基础的吃、穿、用类转向以居住条件改善、通讯和交通为主要内容的住、行类消费;从简单的商品性消费转向餐饮、医疗保健、教育、娱乐、旅游、家庭服务等消费。可是,由于多年来的重复建设,使供给结构不合理,结构升级滞后,使得潜在消费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四、消费环境不佳,制约消费意愿
一是硬件设施不足,制约消费。如:受输电线路特别是农村输电线路覆盖面及负荷偏低的限制,影响了居民对空调、冰箱等家电的消费等等。二是软件环境不佳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如屡禁不绝的假冒伪劣商品;商品房、汽车、医疗、电信等服务行业的一些价格缺乏标准和透明度,价格欺诈现象时有发生等。
五、消费激励政策不健全,不利于激活消费
国家出台了一些激励消费的政策,但还有许多政策不利于刺激消费,需要不断研究和出台一些引导消费的鼓励政策。
为有效化解制约消费的各种不利因素,促使消费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我们建议:
一、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初次分配,切实向劳动倾斜,提高劳动报酬。扩大就业,鼓励创业,落实促进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建立普遍适用的工资协商形成机制和工资随物价指数及经济发展同步的增长机制;建立企业管理者的收入水平与普通职工的收入水平挂钩的机制。二次分配,加大向公共服务和弱势群体倾斜。开征调节高收入的主要税种,减轻普通劳动者税负。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缩小城乡、地区差距。三次分配,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实行税收扣减等扶持政策,鼓励、发展民间慈善事业。
二、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信心
建议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政府保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特别是提高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的保障水平,稳定居民消费倾向,促进储蓄转化为理性的投资与消费。
三、调整供给结构,培育消费热点,有效满足消费需求
调整供给结构。采用高新技术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实行资产并购重组,促使资本和社会资源向优势产品、名牌产品集中,扩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对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和产品,要坚决实行限产压库。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引导企业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适销对路新产品;加速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引导住房、汽车合理消费,增强其对整个消费的带动作用;扩大通信、旅游、文体、健康保健等热点消费。
加大开拓农村市场的力度。根据农民消费特点改进工业产品设计,向农民供应价廉物美的农村适用型商品。
四、改善消费环境,使居民放心消费
进一步深化消费领域的体制改革,清理和取消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法规。加强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培育消费信用法制环境。支持和鼓励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加快推进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便利居民消费。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行为,净化消费环境。
五、差别化激励政策,刺激消费
抓紧与消费信贷有关的经济立法工作,稳步发展消费信贷。鼓励消费者利用消费信贷提前消费、分期消费,通过金融方式解决即期消费能力不足问题。可以考虑非抵押分期付款、非分期付款信贷、循环信贷、信用卡信贷等消费信贷品种。